-
光明PPP模式引领海绵城市招商引资新篇章
光明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作为深圳市首个采用公私合作模式的水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水提质工作,有效提升茅洲河上游水质保护和污水处理效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树立新标杆。 一、项目背景与发展目标。2016年起,深圳市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茅洲河流域水质治理成为重点工作。该项目依托公私合作模式,针对上游污水收集率低等问题,设计以水质净化为核心的目标,旨在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二、PPP模式创新与实践。该项目招商引資过程中,深圳市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签订长期协议,明确权责分工:政府负责政策支持与监管,企业投入资金与技术执行建设。这种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财政负担,同时提升工程效率,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三、2018年建设进展与工程措施。2017年下半年开工后,施工团队持续优化方案,于2018年推动关键节点:年中完成水质净化厂二期主体工程主体结构搭建。实施过程中,采用“白加黑”轮班制度,加大人力投入,确保项目安全有序推进。截至2018年,该工程整体进度可控。 四、水质改善与综合成效。建成后,项目显著提升光明区污水处理能力,直接改善茅洲河上游水质指标,减少污染物排放。长期运行将巩固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果,促进城市生态韧性增强,为深圳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该项目成功入选财政部PPP示范清单,得益于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推动下深圳市强化政策协同。展望未来,深圳海绵城市系列项目将深化公私合作机制,扩展至雨水收集等新领域,构建全域水资源管理网络。
2025-07-19
-
【深圳招商】广深产业园首期项目全面建成 深广合作打造现代化产业高地
广安(深圳)产业园首期项目全面建成,标志着深圳与广安跨区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作为深圳在川唯一的“飞地”园区,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高端产业项目落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带动就业上万人,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一、首期标志性项目落成推动产城融合 广安(深圳)产业园首期核心项目深广大厦和深广人才公园正式启用。深广大厦设计融合深圳大运会火炬塔与广安白塔元素,成为两地文化符号的载体;深广人才公园对标深圳人才公园,突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理念,展现了对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园区通过建筑设计与文化植入,实现了“形似深圳”与“神似深圳”的结合。 二、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助力高质量发展 园区已吸引比亚迪西南生产基地、深圳能源集团、清华启迪等多个重点项目入驻。比亚迪项目建成投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集聚;深圳能源集团等企业签约落户,进一步强化了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此外,投资15亿元的深广·渠江云谷基本建成,为产业孵化与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平台。 三、跨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发展动能 广安与深圳通过市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政策、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对接。两地企业联合发起成立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达2亿元,重点支持园区内新兴产业项目培育。这种“飞地经济”模式不仅为广安注入发展活力,也为深圳拓展了产业空间,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未来规划聚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广安(深圳)产业园将围绕“创新内核”与“人才生态”持续发力,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园区计划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深圳优质企业落户,同时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打造川东地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2025-07-19
-
【深圳招商】广东高科技产业园区联盟成立推动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广东省正式成立高科技产业园区联盟,旨在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高科技产业园区博览会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高科技园区及数千家企业参展,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联盟将作为政府、园区与企业的桥梁,打造产业生态智库,促进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目标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科技产业园区数量及规模居全国前列。联盟的成立响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园区间同质化竞争、资源分散等问题。通过搭建协同平台,联盟将推动园区在产业规划、技术转化、人才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网络。 二、产博会展现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在同期举办的国际高科技产业园区博览会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代表性园区展示了特色产业与创新成果。华为、腾讯等本土龙头企业与欧美企业同台亮相,凸显了广东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博览会特设智慧停车设备展区及前沿科技论坛,吸引了多国企业代表参与。美国企业家在论坛中表示,深圳的科技创新环境与市场潜力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联盟赋能园区管理与招商引资 联盟的核心职能包括制定园区服务标准、共享招商信息、推动政策试点等。例如,通过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联盟成员可实时获取产业用地、融资支持等政策动态。在贵州省投资环境推介会上,联盟促成多地园区与新能源、生物医药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公开报道显示,广东省部分园区已通过联盟机制引入重点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超百亿元。 四、未来规划与国际合作展望 联盟计划联合科研机构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并推动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的常态化交流。下一步将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探索“飞地经济”等跨区域合作模式。英国博士团在产博会期间提出,希望与广东园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分析指出,联盟的运作模式或为全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范式。
2025-07-19
-
光明新区土地整备提速增效助力招商引资新突破
光明新区通过创新开展土地整备大比武行动,提前完成年度土地整备目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充足空间。这一成果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更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四城两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创新机制激发整备效能 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光明新区将土地整备列为重点攻坚任务,通过“大比武”形式建立街道间比学赶超机制。各街道围绕整备目标细化责任分工,采取“任务包干+动态考核”模式,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全区累计整备土地面积超850万平方米,完成率达105%,其中凤凰、新湖、马田三个街道贡献突出,整备规模均突破百万平方米。 二、精准施策保障项目落地 在整备过程中,光明新区注重与城市规划衔接,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通过建立“一地一策”台账,对历史遗留问题实施分类处置,同步推进土地清退、场地平整等配套工作。在拆迁建筑方面,新湖、玉塘等街道采用“协商+法治”双轨模式,累计完成拆迁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为重大项目建设扫清了障碍。 三、释放红利助推产城融合 整备完成的土地已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部分地块已引入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项目。此举不仅加速了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整备区域预留了15%以上的公共设施用地,为教育、医疗等民生配套留足空间,体现了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 四、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光明新区正将大比武经验转化为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土地整备与国土空间规划联动体系,完善整备后土地利用评估制度。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整备地块的精细化管理和产业导入,确保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持续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9
-
百色金融招商推介会签约12家深圳企业共谋发展
广西百色市在深圳成功举办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金融专场推介会暨项目招商签约仪式,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活动聚焦金融创新与跨境服务领域,现场与12家深圳及全国优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百色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金融生态体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深化跨区域合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百色市党政代表团携12个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赴深圳开展专题招商,重点推介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优势。会议明确将金融科技、跨境贸易、现代服务业作为核心招商方向,依托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深圳研发+百色转化"的产业协作模式。现场展示的跨境结算便利化、边贸金融服务等创新方案,获得与会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二、政策体系构建全方位投资保障 百色市详细解读试验区"1+N"金融支持政策,涵盖税收优惠、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七大领域。特别推出面向粤港澳企业的专项服务包,包括设立3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建立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等具体措施。法律保障方面创新提出"一站式国际商事调解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跨境纠纷解决通道。这些制度设计有效降低了企业投资运营的制度性成本。 三、签约项目凸显产融结合特征 本次签约的12个合作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金融科技领域占比超40%,包括微品致远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二是专业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如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区域总部设立计划;三是文化产业与金融创新融合,中华文化促进会科技文化委员会将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所有项目均明确落地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其中6个项目计划在当年度完成首期投资。 四、试验区建设进入加速实施阶段 百色市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全面启动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龙邦口岸智慧化改造、右江流域生态金融示范区等标志性工程,配套出台《金融创新试点实施细则》。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服务专班,建立"每月调度、季度考评"的推进机制,确保签约项目转化率达90%以上。 五、构建面向东盟的金融服务网络 基于签约成果,百色市将联合深圳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数字平台。该平台整合供应链金融、人民币跨境支付等功能,首批接入中越边贸结算系统。同时启动"百色金融智库"建设计划,聘请大湾区专家组成顾问团,为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百色在区域金融格局中的节点城市地位。
2025-07-19
-
【深圳招商】广东省启动实验室体系创新赋能计划 助力科技强省建设
广东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启动实验室体系创新赋能计划,进一步强化高端科研平台建设,为招商引资和人才聚集提供强有力支撑。该计划围绕方法、管理、政策、经验四大模块开展系统性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实验室科研骨干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实验室体系规模与人才聚集成效显著 广东省近年来重点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科研平台布局。目前全省已启动建设10家省级实验室,拥有3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200余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高校和企业建成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更聚集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赋能计划聚焦四大模块系统性提升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以“为创新找路径、为创新找方法、为创新育人才”为定位,设计了方法赋能、管理赋能、政策赋能和经验赋能四大专题。方法赋能侧重创新工具与分析技术的应用;管理赋能针对实验室运营效率提升;政策赋能解读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向;经验赋能通过典型案例分享促进实践转化。计划执行周期为三年,预计覆盖培训超过2000人次。 三、精准对接实验室发展实际需求 此前召开的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工作现场会明确提出,要在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上精准发力。此次赋能计划正是落实会议部署的具体举措,针对全省400多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和科研骨干,邀请国内外方法论专家、管理学者、政策研究者和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导师团队,通过理论授课、实操训练、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科研人员系统掌握创新方法,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长效赋能科技强省战略实施 该计划不仅注重短期培训效果,更着眼于建立长效赋能机制。通过持续三年的分层分类培养,将助力科研骨干拓展国际视野、突破思维定式,最终形成一支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骨干队伍。广东省科技厅表示,此举将有效强化实验室体系对重大科研任务的支撑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保障和创新源泉。
2025-07-19
-
【深圳招商】广东携手深圳共建全球金融创新高地
广东省在金融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推动深圳打造全球金融创新中心。最新发布的《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金融发展能级,支持其在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先行先试。这一战略布局将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助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广东省在金融改革规划中明确将深圳定位为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规划要求深圳重点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完善金融科技产业孵化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产业链。同时支持深圳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这些政策为深圳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深圳将在数字人民币应用领域承担先行示范任务,开展多场景试点工作。在金融科技方面,深圳正加快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绿色金融方面,深圳已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平台,发行多单绿色债券,为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基础。 三、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 广东省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支点,构建粤港澳金融深度合作平台。深圳前海重点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深圳金融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广东省正全力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推进全市场改革,优化上市制度,增强市场活力。同时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深圳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产业链,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深圳持续完善金融法治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营商环境,深圳正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创新生态圈。广东省相关部门将协同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金融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这项战略实施以来,深圳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成效显著。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深圳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9
-
广东税务推行数字证书全面互认 优化营商环境助招商引资
广东税务部门为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2023年正式推行数字证书(CA证书)全面互认机制。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不含深圳)实现各办税系统数字证书互通,纳税人无需升级或更换现有证书即可通办国税、地税业务,电子签名加密的涉税信息可免交纸质材料,服务异常可向发行机构咨询,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办税体验。 一、政策背景与互认范围明确 此次数字证书全面互认是广东税务部门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2023年起在广东省(不含深圳)范围内正式实施。政策覆盖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所有网上办税系统,包括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及各类专项办税平台。根据规定,纳税人持有的由国税或地税部门认可的数字证书,无需进行任何硬件升级、软件更新或证书更换,即可跨部门登录各办税系统,办理纳税申报、发票申领、税收优惠备案、涉税信息查询等全流程业务,有效打破了以往部门间数字证书互不兼容的壁垒。 二、无纸化办税政策落地实施 为进一步简化办税流程,政策明确纳税人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及其他办税系统办理网上涉税业务时,使用有效数字证书对提交的涉税电子信息进行签名加密后,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及税务总局相关规定免交纸质材料。免交范围包括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减免税备案资料、跨境涉税证明等常用涉税文书,从制度层面减少了企业纸质资料报送负担,推动办税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三、技术保障与服务支持同步到位 为确保数字证书互认平稳落地,广东省税务部门联合数字证书发行机构提前完成系统兼容性改造,通过技术攻关实现各办税系统证书验证接口的统一对接,保障证书签名、加密、验证等功能跨平台高效运行。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纳税人在使用数字证书办理业务过程中如遇系统登录异常、签名失败、加密错误等问题,可直接联系数字证书发行机构获取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发行机构将提供7×24小时故障排查服务,确保涉税业务办理不受影响。 四、改革成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数字证书全面互认政策实施后,广东税务部门进一步压缩了办税时间成本,尤其对同时涉及国税、地税业务的企业而言,无需重复申领和切换证书,业务办理效率提升明显。该政策不仅简化了办税流程,还通过无纸化办税减少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营造了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税收环境。作为广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数字证书互认有助于增强企业在粤投资信心,为招商引资提供税收服务保障,推动广东税收现代化建设与数字政府发展深度融合。
2025-07-19
-
【深圳招商】百色市在深推介重点产业 签约项目引资成果丰硕
广西百色市在深圳成功举办重点产业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金额达51.8亿元。此次活动展现了百色市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通过深化与深圳的协作关系,聚焦新制造、大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活动背景与政企协同成效 广西百色市与深圳市自2016年起建立对口扶贫协作机制,从财政帮扶逐步转向市场化合作。双方通过共建供深食品基地、产业链整合等模式,探索“产业扶贫+市场化运作”新路径。此次推介会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源互补,签约项目涵盖制造业、农业、数字经济等六大领域,凸显协作深化成果。 二、百色市产业优势与投资潜力 百色市拥有突出的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节点。当地政策支持力度大,已建成多个开放合作平台,特色农业规模居广西前列。推介会重点介绍了六大投资方向:新制造产业依托铝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大健康产业结合生态资源开发康养项目;现代农业聚焦芒果、茶叶等特色产品;边贸物流和数字经济则受益于区位与政策红利。 三、签约项目特点与产业导向 此次签约的17个项目弱化单纯规模数据,更强调产业协同性。例如,农产品加工类项目占比超30%,与供深基地建设直接联动;制造业项目多围绕铝产业链延伸,符合当地“工业强市”战略。部分企业表示,投资决策基于百色市“一区一港”政策红利及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 四、未来合作方向与长效机制 百色市提出将建立“深圳企业+百色资源”“深圳研发+百色制造”等长效合作机制,重点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深圳市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支持企业参与百色产业建设,推动协作从扶贫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分析认为,此类推介会为欠发达地区产业招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参考。
2025-07-19
-
【深圳招商】光明区构建"一廊三带"产业新格局 加速产城融合发展
光明区近期通过招商引资与空间重构双轮驱动,正加快推进"一廊三带"产业空间布局。该规划以龙大科技创新走廊为中枢,联动光侨路、公常路—北环大道、松白路三条产业带,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一、龙大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2023年启动的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改造后的走廊沿线将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包括已投入运营的合成生物研究装置和正在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沿线规划建设科技服务综合体,引进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形成覆盖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的完整服务体系。智能制造板块重点发展精密仪器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目前已有多个投资超十亿元的产业项目落地。 二、光侨路产业带构建新兴产业集聚区 依托光明科学城与凤凰城的联动效应,光侨路沿线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产业依托已建成的面板生产线,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方向,规划建设专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则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数字内容创作基地。2022年以来,该区域新增高技术服务企业超过两百家,涵盖第三方检测、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 三、公常路—北环大道聚焦前沿技术突破 该产业带重点布局石墨烯材料应用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导电薄膜等产品开发。人工智能板块重点建设算力支撑平台,为算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生命健康领域规划建设专业孵化器,引进细胞治疗等创新项目。2023年启动的土地整备工作,预计释放产业用地超过五十万平方米,同步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商业服务设施。 四、松白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工改工"城市更新,松白路沿线钟表企业已建成智能制表示范车间,产品良品率提升显著。模具产业引入三维打印等新技术,服务范围扩展至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配套建设的生产性服务中心,提供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2024年将完成沿线全部老旧厂房的改造升级,预计带动产业增值超过三成。 当前,光明区通过空间重构与产业重塑的有机结合,正在形成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驱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多维发展格局。各产业带之间通过交通网络与创新要素的流动,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